火灾扑救,是一项综合性的救援工程,关乎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一次成功的扑救,离不开调度、指挥、通信、后勤的协同配合,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必将导致整体任务的遗憾!“没有空呼(空气呼吸器)要命,没有通信要乱”这句话,则经典地道出了通信在消防队员处置各类灾害事故时的重要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灾害越大,救援部队调集越多,作为救援现场指挥主要手段的无线通信,其作用就越明显。拥有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无线指挥通信装备,可以保障火场或其他灾害事故现场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使指挥者快速掌握现场情况,及时下达指挥作战命令,保障抢险救援工作的高效运行。
应急通信系统装备就是综合各种城市应急服务资源,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为市民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中,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已经变成人民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成为显示应急管理水平的标志性工程。无线应急通信是指在出现自然的或人为的突发性紧急情况时,政府部门综合利用各种通信资源,保障救援、紧急救助和必要通信所需的通信手段和方法,是一种具有专用性、特殊性的通信机制。一个快速响应、全面高效的应急通信系统是降低损失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无线应急通信系统采用全数字化处理技术,保证了系统的先进性、可靠性以及保密性,能够实现快捷、畅通、清晰的指挥通信。并利用已搭建的数字无线通信网,进行现场对讲机的语音和短信、音频、视频等调度。
根据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信息化2020年地方建设任务书》以及消防救援局 2022年《城市复杂建筑及重特大自然灾害现场联合作战关键应急通信装备建设方案》要求,为深入贯彻部党委决策部署,加快现代化指挥体系建设,切实提高队伍各级联合作战指挥效能和安全管控能力,消防救援局决定推进现场联合作战指挥关键应急通信装备配备应用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不断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社会动员能力,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
在辖支队区内在许多偏远地区或城市重大事故、地质灾害、洪水、滑坡、泥石流等事故发生时,面临无电力供应,无光纤、网络、手机信号、固定式对讲机系统基站信号时、车辆无法抵达等情况下,这些前线对讲机就会与主基站下的对讲机失去联系。且现场对讲机信号由于受到建筑物、山体的屏蔽、阻挡,传输的距离往往非常近,导致一线救援人员与队友之间、与指挥人员之间通信不畅,此时救援人员就会身处险境、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固定中继基站覆盖范围有限,对讲机存在众多盲区,动中通通信车在很多救援现场因断路导致无法**时间抵达,同时由于辖区内地形复杂、山区众多,通信环境差,宽波束卫星信号覆盖差,现有的KU超轻卫星便携站带宽小、需预先申请链路,现场的公网信号过度依赖运营商(运营商到场时间较慢),造成现有的通信装备无法实现现场的快速部署与迅速解决“三断”环境下的信号覆盖和信号回传问题,因此急需技术先进的通信设备解决上述通信难题。
结合我支队实际情况,辖区内存在众多山区,山多地形复杂,对信号阻挡严重,公网信号覆盖弱,专网对讲机信号覆盖不全。目前消防救援人员在很多地方执行任务时面临信号盲区,现场存在对讲机通讯距离近,无法与指挥中心联系的问题。需要实现本地区域对讲机信号中继、利用4G链路、卫星链路远程联网功能,快速解决现场互联网信号覆盖及370M信号覆盖,实现救援现场对讲机与指挥中心对讲机远程互通及现场视频实时回传功能,便捷的实现音视频调度指挥部署。
基于上述情况,结合具体实战经验总结,现提出如下解决方案,以优化完善应急通信系统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补足现有装备短板,提升综合应急通信指挥调度能力。
设计依据
Ø 《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 号
Ø 《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 年)》
Ø 《智慧应急“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Ø 《应急管理部本级信息化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Ø 《2019 年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实施指南》
Ø 《应急管理信息化地方建设任务书和标准规范目录》(2019 年**批)
Ø 《应急管理部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应急〔2021〕 31 号)
Ø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Ø 《关于印发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2020 年建设任务书的通知》
Ø 《应急指挥窄带无线通信网总体技术规范》
Ø 《应急指挥窄带无线通信网频率规划方案》
Ø 《应急指挥窄带无线通信网建设指南》
Ø 《应急指挥窄带无线通信网地方建设任务书》
Ø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令(第128 号)
Ø 《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管理办法》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安部令第12号
遵循标准
Ø XF/T971.1-2011 《消防卫星通信系统 第 1 部分:系统总体要求》
Ø GJBI034 《卫星通信系统通用规范》
Ø GJBI035 《卫星天线通用规范》
Ø GBl1443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总技术要求》
Ø GBl1444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发射、接收和地面设备技术要求》
Ø GB/Tl1444.4-1996 《国内卫星固定站通信设备:中速数据传输设备》
Ø GB/T 11299-1989《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
Ø GB8702-19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Ø IEEE802.11 《无线局域网标准》
Ø GB/T31262-2014《Ku 频段静止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
Ø GA/T1056-2013 《警用数字集群(PDT)通信系统 总体技术规范》
Ø GA/T 1368-2017 《警用数字集群(PDT)通信系统 工程技术规范》
Ø GB/T 34991-2017《基于 12.5kHz 信道的时分多址(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空中接口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
Ø GB/T 34992-2017《基于 12.5kHz 信道的时分多址(TDMA)专用数 字集群通信系统空中接口呼叫控制层技术规范》《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11
建设目标
(1) 加强消防救援通信装备水平,建立“单兵数字化、现场网络化、作战可视化”的现代化救援模式。
基于当前消防救援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的成果,消防救援一线作战人员的通信基础装备,扩大装备配备范围,进一步提高单兵数字化、现场网络化和作战可视化水平,确保现场作战信息在作战分队之间、单兵与前指、前指与后指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化、信息互通更高效化,形成新型消防救援模式。
(2) 建立“快速建网、快速开通和快速服务”救援现场通信网络系统
以加强应急指挥和救援任务中快速建网、快速调度、快速开通和快速服务的双向多模传输链路和实现事故现场、各级指挥中心之间的双向音视频和高清图像传输、移动语音通信和机动化数据交换为主要任务,从硬件终端、通信网络、服务支撑、平台应用多个层面夯实自治区应急救援数字化现场体系,从而提升重特大灾害和复杂条件下应急通信保障、指挥决策、力量调度、协同救援效能。
(3) 推动“天地一体、宽窄结合、链路畅通、体系建设”立体通信网络系统建设
以国务院、应急管理部、自治区消防总队及智慧应急的相关政策和意见为指导,以本区域消防救援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根本,通过对当前已有通信基础设施和装备的不足为基础,应用新的通信软硬件技术和产品,并与当前通信装备配合应用,优化重点地区消防指挥宽窄带通信链路,提高实时多地协同指挥调度水平,为消防救援构建一套天地融合一体、宽窄带通信结合应用、多通信链路互为备份、体系化建设的通信保障网络。
(4) 服务“智慧消防”,推动消防救援管理高效协同数字化建设
紧紧抓住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支撑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运用卫星通信技术,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的协同性、整体性、专业性,提高防火、灭火、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建设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消防救援、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批示,紧紧围绕新时代消防救援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加强消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先进信息技术与消防救援业务深度融合。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扎实推进消防救援部门开展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确保消防救援信息化工作起好步、开好局,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提升防火、灭火、应急救援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应急救援数字化现场体系建设任务书“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急用 先行立足长远、需求导向业务引领、集约共享融合发展、技术先行安全可靠、创新发展数据驱动”的建设要求,遵循以下建设原则:
² 强化前端装备技术水平
平本方案的核心理念在于加强消防救援前端现场作战团队的多种通信链路构建和设备配置,以提高通信覆盖能力和通联能力。这是当前本区消防救援通信装备的短板
² 技术先进性与成熟性
系统采用当前先进、成熟的方案与技术,采用可靠性高的通信技术和保障设备,集成一个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应急救援现场通信系统,有效改善现场通信保障能力和数字化支撑能力。
² 充分利旧基础上的优化升级
梳理现有投资装备,对缺少的装备进行补充,对已经投资建设但功能不足的装备进行升级完善,对已经投资建设且功能完善的装备,保留利旧,与新增装备共同配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² 保障实时性与实用性
卫星通信系统的使用可不受事发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采用当前成熟的方案与技术,性能稳定,系统易于操作、易于掌握、实用可靠。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应急救援现场情况,通过卫星通信、PDT 集群等多种通信模式综合应用,基础多种设备混合组网协议和动态拓扑路由转发协议等关键技术体制和业务收发流程,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² 使用安全性与保密性
通信系统和传输信息使用经国家保密局许可的商用加、解密设备进行加、解密处理相关技术,确保重要事故和灾情救援现场的信息安全和保密性。
² 兼容性与可扩展性
系统集成设计充分考虑现有投资通信系统及设备的技术体制与设备性能,注重新旧通信手段的适配性和兼容性,建立宽窄带结合、天地一体的异构架构体系,并能够实现随技术发展的软硬件可扩充性。
² 符合相关标准规范
系统中的各类设备、通信软件及协议符合国内外相关标准以及国家制定的技术规范,确保与专网之间的互联互通。
² 专业化设计
系统性能、结构、布局、抗震、安全性等方面的设计要专业化、整体化,符合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
² 便于维护性
整个系统具有维护快捷、使用方便等特性。
² 设备使用便携性、易操作性
应急救援前端配置设备应具有良好的便携性,方便携带、收纳、方便快速展开、快速部署;所用通信基站设备(卫星便携站、370MHz基站、4G公网设备等)尽**可能集成、融合,减少现场人员携带负担;
现场设备应简便、易懂、易操作,节省现场部署时间,减少设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
技术标准
各类设备、通信软件及协议符合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确保与网内设备的互联互通。2020 年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组织国内无线专网和 PDT 领域专家,针对应急管理和灾害救援工作特点,对应急指挥窄带无 线通信网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应急指挥窄带无线通信网总体技术规范》、 《建设指南》和《频率规划》3 个技术文件,PDT 集群建设方案满足应急管理部的相关技术文件要求和《警用数字集群(PDT)通信系统》(GA/T 1364-2017)相关技术规范。建设内容所涉及的技术要求,主要引用下面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序号 | 标准编号 | 标准名称 |
1 | XF/T971.1-2011 | 《消防卫星通信系统第1 部分:系统总体要求》 |
2 | GJBI034 | 《卫星通信系统通用规范》 |
3 | GJBI035 | 《卫星天线通用规范》 |
4 | GBl1443 |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总技术要求》 |
5 | GB/Tl1444.4-1996 | 《国内卫星固定站通信设备:中速数据传输设备》 |
6 | GB8702-1988 |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
7 | GB12638-1990 | 《微波和超短波通信设备辐射安全要求》 |
8 | YD/T1171-2001 IP | 《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 |
9 | IEEE802.11 | 《无线局域网标准》 |
10 | GA/T1056-2013 | 《警用数字集群(PDT)通信系统 总体技术规范》 |
11 | GA/T 1368-2017 | 《警用数字集群(PDT)通信系统 工程技术规范》 |
12 | GB/T 34991-2017 | 《基于12.5kHz 信道的时分多址(TDMA)专用数字 集群通信系统空中接口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技术规 范》 |
13 | GB/T 34992-201 | 《基于12.5kHz 信道的时分多址(TDMA)专用数字 集群通信系统空中接口呼叫控制层技术规范》 |
本系统建设完全遵循总队全区系统规划设计方案,超短波星联融合通信系统的核心作用是构建一套功能完备的,融合卫星通信、超短波专网通信、4G/5G公网通信、音频通信、视频通信的的融合通信指挥体系,可融合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370MHz专网对讲机通信系统、公网对讲系统;支持音频指挥调度、支持公专网融合语音调度,支持视频会议、现场视频实时回传功能;其主要作用是实现总队系统规划中支队、大队、站、现场的通信联络,补充完善全区指挥系统一级网的覆盖不足,实现一级网、二级网、三级网的互联互通及全线覆盖。
本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星联融合便携站通信平台
星联融合便携站通信平台部署在云端,采用中心服务器的模式,云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云服务器采用集群架构,确保服务不中断。节省成本,运作简便,结构相对简单,功能强大。可实现专网对讲、公网对讲的融合互通,实现音频组会、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功能。
星联融合便携站
星联融合便携站是一款便携式、一体化的融合通信基站。为最恶劣条件下(无电力、无链路、通信车难以抵达)的对讲通信提供坚实保障。为各行业应急救灾用户提供了“全地域、全时段、全天候”高保障的音视频应急通信指挥调度手段。
基站可扩大任务现场的对讲终端的通讯距离。集成卫星通信基站、专网通信基站、公网对讲接入、4G公网络由、视频接入模块等,同时集成多种链路,确保对讲机随时随地与后方指挥中心保持畅通。
语音通信支持专网对讲机、公网对讲机通讯,支持公网、专网对讲机互联互通。支持通过调度台与公网对讲、专网对讲互联互通。
支持视频接入功能,支持通过现场调度平板、智能手机实现视频监控回传和视频会议,支持接入DV摄像机、无人机等视频源,支持接入布控球等实现视频回传。
语音通信和视频通信支持使用卫星链路联网、4G链路联网。
现场调度平板及布控球视频采集设备
现场调度平板:可在现场通过调度平板实现语音调度、视频会议、GIS定位管理、信息收发等功能。
视频采集设备主要包括布控球、摄像头等设备,可采集现场视频图像通过融合基站将视频实时回传到指挥中心。
语音终端(370MHz对讲机)
语音终端可实现专网无线语音对讲功能,可配套现场的音视频融合基站实现语音呼叫功能,可实现现场与现场的语音呼叫、现场与后方指挥中心的语音呼叫。语音终端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的PDT对讲终端,保证原有投资不浪费。
智能互联网关
利用智能互联网可实现本系统和现有的370M无线对讲指挥调度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本支队或全区域的对讲互通。
l 基于云端的融合通信平台,融合专网对讲、公网对讲,语音调度、视频调度、GIS调度,融合4G公网链路、卫星链路、有线链路。
l 星联融合便携站可扩大音视频信号覆盖范围,具备370MHz对讲机中继功能,可兼容模拟、DMR、PDT三种对讲模式,兼容市面上主流厂家的PDT/DMR标准对讲机终端,并可与各厂家的PDT标准语音自组网互通。既保护已有投资,又使在选用对讲终端时不受限制。
l 在不借助于外部卫星设备情况下,基站可利用自带的卫星链路,实现基站远程联网传输功能,整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携带等特点,卫星链路提供不低于上行4Mbps、下行不低于8Mbps带宽。
l 采用一体化结构、高度集成设计,集成多形式链路;具备WIFI热点、网口向外供网能力;支持布控球接入、支持DV摄像机和无人机视频接入、支持语音调度、基站定位、视频调度等功能,提供PC和平板调度客户端软件。支持视频传输、布控球等设备接入会议,可实现支队、总队、部局多方、多级同时音视频调度等功能。
l 设备具有光纤接口,可通过光纤将网络信号延伸至数公里之外。
l 设备支持手动对星或自动对星功能,方便现场人员操作。
l 设备与支持与现有的370M通信系统及通信终端互联互通,可确保设备畅通和稳定通联。
高度集成、业务融合
目前应急救援通信装备面临诸多困境,例如:应急救援通信装备品类多、体积大,使用复杂;亚太9号和亚太6C等传统宽波束卫星系统在西部偏远地区信号覆盖差或几乎无覆盖,传统卫星的Ku卫星便携站在部分地区使用效果不佳,且需要预先申请资源;公网对讲系统与专网对讲系统相互独立,无法充分融合互通;应急通信系统音视频平台分离,不利于统一指挥调度。
星联融合便携站是一款高度集成化的通信基站,一个基站内集成了亚太6D卫星便携站、370MHz专网对讲中继基站、4G公网宽带路由、视频接入模块等,具备多制式、多手段通信能力。
支持自动对星
星联融合便携站配备自动对星支架,便携站自动完成寻星、入网、建链操作,使用自动对星支架可减少操作和使用设备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设备更简单易用,实现现场的快速、便捷入网使用。
自动对星装置机械性能
参数 | 技术规格 |
方位角 | 0~360°连续自动调节 |
俯仰角 | 0~90°连续自动调节 |
极化角 | 0~180°连续自动调节 |
优质的卫星链路
本系统卫星资源采用目前国内***的亚太6D卫星系统,解决目前西部、西北地区传统波束卫星信号覆盖不足、应用效果不佳问题。
Ø 亚太6D卫星概述
亚太6D卫星是全球首颗按“全球覆盖”为移动业务优化设计的高通量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代表了中国地球静止轨道民商用通信卫星研制的最高水平,可为用户提供高性能、安全可靠、适应性广的卫星互联网接入服务,全面服务 “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建成一个以中国为核心、面向亚太地区、覆盖东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整星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轨道位置:东经134°,GEO轨道
2)整星通量:50Gbps
3)卫星平台:东四增强型平台
4)设计寿命:15年
5)载荷类型:Ku/Ka频段地球同步轨道高通量卫星
Ø 国内高水平民商用通信卫星
亚太6D卫星是国内**Ku/Ka体系高通量通信卫星,用户波束采用Ku频段,馈电波束采用Ka频段。同时卫星设计技术创新高,具备自适应、自诊断、自维护能力。亚太6D卫星为广电、飞机、海事、陆地应急等用户提供全球移动、定点通信服务。有几点优势:
**,市场上已有大量Ku终端设备,亚太6D卫星在用户波束选择Ku频段,可以让这些用户在现有系统上升级,避免更换设备产生的大量成本和风险。
第二,广电用户对可靠性、稳定性要求较高,Ku频段在这方面有优势,首先Ku的雨衰相对较小,链路可用度相对较大;其次全球已有大量传统Ku转发器资源,可以作为备份,用户也更放心,不必担心通信安全性问题,也有利于为广电用户提供更有保障、覆盖范围更大、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服务。
第三,亚太6D采用Ku/Ka频段,Ka频段用在关口站一侧,这样既能充分发挥Ka频段频谱资源较多的优势,减少关口站的数量,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又能利用关口站能力强大、集中和自动管理的优势,通过技术手段克服Ka雨衰大的缺点。所以,亚太6D频谱资源比单纯使用Ka或单纯使用Ku都多,充分发挥各自频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提高总体容量,同时又降低了成本,使最终用户收益。
亚太6D卫星实现了容量高于常规卫星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能力,现亚太6D卫星通信容量达50Gbps,单波束容量达1Gbps以上,可为民航客机提供百兆级带宽接入服务,可为客户提供千兆级带宽接入服务,能够有效满足亚太地区飞机、船舶以及偏远地区高速上网、数字化转型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Ø 高通量卫星与传统星对比分析
高通量卫星(HTS,High Throughput Satellite的简称)指通过采用多点波束、频率复用、高波束增益等技术,提供比传统通信卫星大几十,甚至几百倍的带宽。传统通信卫星单星容量不会超过5吉比特每秒(Gbit/s),而高通量卫星可轻易达到几十吉比特每秒到上百吉比特每秒。
亚太6D高通量卫星与传统通信卫星相对比:
1)覆盖范围:亚太6D高通量卫星采用全视角覆盖的设计,具备覆盖范围广的优点;
2)整体性能:相对于传统卫星的宽波束设计,亚太6D高通量卫星采用的点波束技术大幅提升卫星天线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和G/T能力(EIRP均值55~68dBW,G/T均值11~21 dB/K),对比传统卫星性能平均提高8-10dB左右,可有效降低用户终端成本的同时,提升通信速率和服务质量。
3)传输速率:在使用相同指标参数终端情况下,亚太6D的终端通信速率可达到传统卫星终端速率的2~10倍。
Ø 亚太6D卫星地面系统
亚太6D采用灵活的地面关口站配置:全球设计有 6 个主用关口站:北京、西安、珀斯、深圳/香港(共享同一馈电波束)、吉隆坡以及2个备份关口站:大理和喀什。境内关口站之间通过大容量、双平面骨干网连接,每个关口站均设置大容量互联网出口。各关口站之间支持数据备份冗余,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
1) 骨干网
通过建设一张超宽带、多冗余、安全可靠、协议及接口开放的地面网络,实现了亚太6D全球各个关口站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作为业务的承载网络为各行业客户提供安全的数据传输服务,深度的业务管控,并支持快速的功能扩展和与行业专网的互联互通。地面骨干网设计可支持数Gbit/s的网络带宽,无缝连接卫星网和地面网,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端到端的数据传输解决方案。
2) 网络数据安全
整网采用双平面架构,每个站点关键设备(核心路由器、BRAS、防火墙、边界路由器)均做双平面部署,配备电信级网设备,并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政策和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已通过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
3) 业务灵活性
网络设计采用MPLS VPN技术部署,实现不同业务间的隔离。PE-CE结构能够灵活的实现不同类型网络区域的接入,满足多变的网络间互联互通需求,支持为行业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专线服务,将客户远端站的卫星数据流量安全导入到客户企业专网。所有的专网数据可以在亚太6D网内的任一关口站接入,不受地域限制,数据均与互联网及其他业务通道安全隔离。
Ø 基带系统平台能力
亚太6D基带系统采用TDMA回传体制系统,支持从底层设计完全支持IP 的双向卫星通信系统。集成度高,各站功能全面内置(如TCP/HTTP加速、Qos保障、加密等)。同时提供一站式、功能全面的网络管理系统,方便用户对网络的管理与使用。
性能非常可靠,由于具有TPC编码, QPSK、8PSK 等先进的编码和调制功能,即使使用口径相对较小的天线和低功率功放也能获得很好的通信效果,为用户节约了建站成本,特别适合于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使用。同时系统内置自动上行功率控制,可确保在恶劣天气下的系统正常工作。系统具备以下强大的能力:
1) 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
使卫星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能够熟练地管理复杂、大规模的网络,运营高效、可靠、盈利的卫星网络,并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
2) 先进的移动能力
具有先进的移动能力,可使快速移动的远程终端在短时间内自动穿越多个点波束,保持稳定的IP会话。这些功能包括:自动波束选择(ABS)技术,波束切换无需人工干预,跨多个卫星足迹实现全球联网。另一个特性称为扩频波形,支持非常小的天线用于机载业务。高速移动通信(COTM)的特点包括多普勒补偿、阻塞后快速重取和快速波束交换。
3) 电信级服务可靠性
该特性支持全冗余、雨衰备份多样性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弹性,以确保在任何天气条件下可用。利用自适应调制技术,如自适应编码和调制(ACM)和自适应TDMA,在变化的天气条件下实现**的数据吞吐量和优化的交通。
Ø 射频系统
亚太星通在北京、西安、深圳、香港、吉隆坡和珀斯六地,建设服务于亚太的高通量卫星关口站。射频与天线分系统是关口站的射频部分,主要功能是完成卫星链路信号收发。射频系统具备1:2热备份功能,并根据运行状态监测自动切换,支持手动切换。
具备上下行射频通道标校测量功能;天线射频系统具备网控接口,可以接入网控系统进行监控管理;设备产生电磁干扰应符合GB 9254-199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制和测量测方法》的相关规定; 设备抗电磁干扰应符合GB/T 17618《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的相关规定。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先进性,易用性以及可扩展性等优点。